文章索引

熱症

總括 發熱無過先有餘,次傳不足始成虛;身中有熱先除熱,熱裡逢虛先補虛。

脈法 脈沉而數者骨間有熱,欲以腹按清冷也,小兒八九至為發熱,浮大數風熱,有力為實,無力為虛。

《內經》曰︰陽勝則外熱,陽虛則外寒,陰勝則內寒,陰虛則內熱,陰陽相勝則寒熱往來。

又曰︰陽不足則先寒後熱,陰不足則先熱後寒,陰陽不歸其分,則寒熱交爭也。

又曰︰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額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病雖未發,其症已先見於面矣。(自批︰治六經熱方︰治心熱用瀉心湯,治肝熱用瀉青丸,治脾熱用瀉黃丸,治肺熱用瀉白散,治腎熱用滋腎地黃丸,治小腸熱用導赤散。)夫熱有輕重不同,有所謂翕翕發熱者,若合羽取覆,其熱在外屬表,乃風寒客於皮膚,陽氣拂郁所致,宜發汗而散之。有所謂蒸蒸發熱者,若熏蒸之氣,其熱在內,屬裡,乃陽氣下陷而入陰中也,法當攻下以滌之。表症未罷邪氣傳裡,裡未作實是為半表半裡之間,則表裡俱發熱而又輕於裡,純在表也。發熱惡寒發於陽也,無熱惡寒發於陰也。夫小兒生稟純陽,血氣壯實,五臟易生熱也,熱各有不同故治亦不同焉。

潮熱者或午時發熱,或日晡發熱,發時如潮水之應不差也。

《傷寒論》云︰潮熱實熱也,當利大便。若虛症亦能潮熱,必須進以溫補之劑。脈實者宜大柴胡下之,脈虛浮數者百解散汗之,若發熱而嘔者小柴胡湯主之。

驚熱者遍身發熱,面青自汗,心悸不寧,脈數煩躁,顛叫恍惚,以錢氏驚風丸、安神丸主之。

夜熱者但夜間發熱,是陰中有陽邪也,宜進元戎四物二連湯。但夜間發熱症候多端,先要辨其虛實,明其表裡,方可投藥,若概用元戎湯不妥。

餘熱者謂寒邪未盡之遺熱也。仁齋曰︰傷寒汗下後而熱又來乃表裡俱虛,氣不歸元,陽浮於外,不可再用涼藥,蓋熱去則寒起,叔和解之詳矣。宜和胃氣,使陽氣收斂歸內,其熱自止,宜參苓白朮散主之。

食熱者手心熱,肚腹先熱,噯氣吐乳,大便酸臭,宜下積丸。

疳症者形瘦多渴,骨蒸盜汗,瀉泄無常,肚大腳弱是也,宜胡黃連之類,當參看疳積門調治之。

壯熱者一向不止,表裡俱熱,煩渴躁喘氣粗,甚則發驚癇也,宜火府丹、通聖散。

煩熱者心煩不安,五心煩熱,小便赤澀,宜一粒金丹主之。

積熱者眼胞浮腫,面黃足冷,發熱從頭至肚為甚,治法詳傷積論中。

風熱者呵欠面赤,風邪客於皮毛,入於臟腑,則惡風發熱,目澀多睡。陽氣有餘,身熱無汗;陰氣有餘,身寒有汗;陰陽有餘,無汗而寒。《素問》曰︰汗出而身熱者,風熱也,宜清解散、犀角丸主之。

虛熱者因病後發熱無時,面色青白,困倦少力,瀉泄多尿,虛汗自出,恍恍神慢者是也。

凡病久則血氣虛,氣虛則發厥,血虛則發熱,氣血皆虛則手足厥而身熱也。宜服錢氏白朮散或四君子湯,甚者宜行從治之法,以薑附之類佐之,經所謂甘溫除大熱是也。

變蒸熱者,溫溫微熱,氣粗,驚,少吮乳,瀉黃,上唇尖有水珠狀是也,不必服藥。如兼他症者當以所感之候略為和解。

癖熱者,涎嗽飲水,由乳食不消,伏結於中致成癖塊也,詳在積聚門中矣。

寒熱者,症如瘧狀,陰陽相勝也,詳瘧症篇。

血熱者,《全嬰方》云︰已午間熱,遇夜則涼是也,服六合湯。

麻痘熱者,面赤足冷,身發壯熱,呵欠煩悶,咳嗽腰疼,嘔吐作驚,腹痛自痢,中指鼻尖耳冷是也。

附方

瀉心湯 黃連一兩為末,清水調服五分。
瀉青丸 見驚風症內。
瀉黃丸 藿香 山梔 石膏 防風 甘草
瀉白散 見咳嗽症內。
滋腎地黃丸 黃柏 知母 桂枝
導赤散 見驚風症內。
大柴胡湯 見瘧疾症內。
小柴胡湯 見諸吐症內。
百解散 干葛 麻黃 黃芩 桂枝 赤芍藥 甘草
涼驚丸 黃連 防風 川芎 薄荷 大黃 膽草 蜜丸,青黛為衣。
安神丸 見疳積症內。
元戎四物二連湯 當歸 芍藥 川芎 黃連 生地 胡黃連
參苓白朮散 見諸瀉症內。
下積丸 丁香 砂仁 川巴豆 使君子
火府丹 生地 木通 黃芩 甘草
通聖散 防風 荊芥 當歸 芍藥 薄荷 黃芩 連翹 石膏 滑石 川芎 麻黃 桔梗 朴硝 山梔 大黃白朮 甘草
一粒金丹 人參 犀角 琥珀 玳瑁 防風 茯苓 冰片 朱砂 寒水石 甘草 米糊為丸,金箔為衣,麥冬湯下。
清解散 防風 天麻 前胡 茯苓 桔梗 枳殼 細辛 柴胡 川芎 甘草
犀角丸 犀角 珍珠 防風 羌活 茯神 大黃 天竺黃 朱砂 甘草 立夏前宜服。
錢氏白朮散 人參 白朮 茯苓 藿香 干葛 木香 甘草
四君子湯 見驚風症內。
六合湯 當歸 川芎 大黃 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