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
(附︰龜胸龜背)
總括 咳嗽雖然分冷熱,連聲因肺感風寒;眼浮痰盛喉中響,戲水多因汗未乾。
脈法 關上脈微為咳,浮緩為傷風,脈緊為寒嗽,浮直者生,浮軟者死。
《內經》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蓋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聽從其合也。五臟之咳久乃移於六腑。
又《病機要》云︰咳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謂無聲而有痰,脾濕動而生痰也。咳嗽謂有聲有痰,因傷肺氣動於脾濕,故咳而嗽也。
《經》又云︰秋傷於濕,冬必咳嗽。大抵素秋之氣宜清而肅,今反動之則氣上沖而為咳嗽,甚則動於脾濕而為痰也。
夫肺居至高之上,主持諸氣,屬金而畏火者也。清虛高潔覆蓋五臟,乾金之象,外主皮毛,司腠理開合,護衛一身,如天之覆物體之至輕清者也。或外因六淫之邪相侵,內因七情之氣相忤,則肺金受傷,而清純之氣擾亂妄動為火為痰,咳嗽之病從茲作矣。
小兒日內咳嗽痰壅,睡中不寧,亦因產後感風而得,但不可過用發散之劑,先解表,後服惺惺散。
小兒汗出未乾,遽爾戲水,亦至傷風咳嗽。外症眼胞微浮,額陷痰鳴,亦宜疏風化痰、解利邪熱,小柴胡湯可也。
錢仲陽曰︰嗽者肺感微寒,八九月間肺氣正旺,若面赤身熱,其病為實,宜葶藶丸下之。久嗽不宜下。若在冬月,則傷風嗽,宜麻黃湯汗之。面赤飲水咳嗽吐膿痰,咽喉不利者,以甘桔湯清之。先咳後喘,面腫身熱肺氣盛也,以瀉白散平之。嗽而吐痰涎乳者,以白餅子下之。
潔古云︰嗽而兩脅痛者屬肝經,用小柴胡湯。咳而嘔苦水者屬膽經,用黃芩半夏生薑湯。咳而喉中如梗者屬心經,用甘桔湯。咳而失氣者屬小腸,用芍藥甘草湯。咳而右脅痛者屬脾經,用升麻湯。咳而嘔大蟲者屬胃經,用烏梅丸。咳而喘息吐血者屬肺經,用麻黃湯。咳而遺尿者屬膀胱經,用茯苓甘草湯。咳而腹滿不欲食,面腫氣逆者,屬三焦,用異功散。若咳嗽流涕,外邪傷肺也,先用參蘇飲。喘嗽面赤,心火刑肺也,用人參平肺散及六味地黃丸。嗽而吐青綠水,肝木乘脾也,用異功散加柴胡、桔梗。咳而吐痰乳,脾肺氣傷也,用六君子東加桔梗。若嗽吐膿痰者,熱蘊於肺而成肺癰也,用桔梗湯。嗽而涕吐帶血,甚則血溢,宜清金降火,此火乘肺也。凡風邪外傷,法當先表散而後實腠理。其用下藥,非邪傳於內,及胃有實熱者不宜輕用。面色白,脈短澀者,肺之本症也,易治。面色赤,脈洪數者,火刑金也,難治。
附︰龜胸龜背
龜胸之候因風痰停飲,聚積心胸,再感風熱,肺為諸臟之華蓋,居於膈上,水氣泛溢,則肺為之浮,日久凝而為痰,停滯心胸,兼以風痰內發,其外症唇紅面赤,咳嗽喘促,致胸高如覆掌,名曰龜胸。其乳母多食五辛亦能成此疾。先服寬氣飲入薑汁蔥湯調服;次清肺飲、如意膏為治。如服藥後目睛直視,痰涎上壅,兼以發搐則難治矣。
龜背者,初生嬰孩或未滿半周,客風吹脊傳入髓,故感此症,錢仲陽雖有龜尿點背之言,然終成痼疾者多矣。
批︰丹溪曰︰咳嗽遇冬而發者,寒包熱也,解表熱自除。有咳至極時嘔吐乳食與痰出盡方定,此名風痰壅盛,肝木克脾土,宜以南星、半夏、陳皮、天麻、白附子、僵蠶之類。風寒嗽者,鼻塞聲重畏寒。火嗽者有聲,痰少面赤。癆嗽者盜汗,夜多寒熱。肺脹嗽者,動嗽則喘滿氣急。痰嗽者,動便有痰聲,痰出嗽止。
咳分春夏與秋冬,痰癆火食及寒風。俱用二陳來作主,生薑五片最先鋒。春杏芍芩柴五味,夏苓支柏五味攻。秋添蒼芩五味杏,桂枝蘇葉細辛冬。癆用四物紫菀杏,五味人參及款冬。嗽久除嗽加粟殼,乾嗽之時難奏功。上夜屬陰加四物,黃柏知母五味宗。五更嗽發屬食積,神曲山楂枳實從。嗽得出時加半夏,不出去半貝母逢。
附方
小柴胡湯 見諸吐症內。
葶藶丸(肺實氣喘用) 葶藶子(隔紙略炒) 防己 黑豆(炒) 杏仁面(炒去皮尖) 搗膏一兩為末,取蒸棗肉搗和為丸,麻子大,每服五六丸,薑湯下。
麻黃湯(冬用) 桂枝 杏仁 麻黃 甘草
甘桔湯(咽喉熱痛用) 桔梗 甘草
瀉白散(肺有熱、氣喘用 )地骨皮 桑白皮 甘草
白餅子(下痰用) 見驚風症內。
黃芩半夏生薑湯 黃芩 芍藥 半夏 生薑 甘草
芍藥甘草湯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 葛根 升麻
升麻湯 升麻 芍藥 葛根 甘草
烏梅丸 蜀椒 細辛 附子(製) 桂枝 人參 當歸 黃柏 乾薑
茯苓甘草湯 茯苓(二錢) 甘草(一錢) 桂枝(二錢半) 生薑(五片)
異功散 見驚風症內。
參蘇飲 紫蘇 前胡 陳皮 半夏 干葛 茯苓 枳殼 桔梗 人參 甘草
人參平肺散
六味地黃丸 熟地 丹皮 茯苓 山藥 澤瀉 山茱萸
六君子湯 見瘧疾症內。
寬氣飲 見驚風症內。
清肺飲 人參 柴胡 杏仁 桔梗 赤芍 荊芥 枳殼 桑皮 五味 麻黃 旋複花
如意膏 半夏 南星 俱薑製,蜜丸,用薑蜜送下。